情緒本質:開心果還是板臉族

  • 2012-09
  • 天下雜誌 親子童書出版
  • 作者:張黛眉

    情緒本質指的是孩子在一天之中表現出快樂、友善或愉悅的時間比較多,還是表現出不快樂、不友善或不愉悅的時間比較多。



    情緒本質指的是孩子在一天之中表現出快樂、友善或愉悅的時間比較多,還是表現出不快樂、不友善或不愉悅的時間比較多。

    有些孩子見人就笑,心情經常是開心的,遇到什麼事都覺得很好玩,這樣的孩子通常較有人緣。但並非每個孩子都是天生一張笑臉,有些孩子個性比較嚴肅,屬於深思熟慮型的,經常擺出一付酷酷的表情,或是因為容易緊張,很難放鬆,露出笑容。其實表情嚴肅的人,心裡不見得不開心,只是沒有表現出來。內心也會渴望和別人接近,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平常不笑的臉很容易拒人於千里之外。


    我負向,但我是客觀的


    你可以送給孩子一個造形可愛的鏡子,和他一起玩表情的遊戲。先教他比較看看笑與不笑時,哪一個表情比較可愛。然後再用角色扮演的方式,和孩子練習經常保持友善的笑容。


    孩子漸漸長大,開始教他一般的社會禮節。例如,別人送禮物給你時,即使你不喜歡也不可以擺一張臭臉,一定要笑笑的和對方說:「謝謝!」不管禮物的內容是什麼,都要感謝對方的心意。


    帶著孩子學習感恩,每天睡前和孩子一起分享今天想要感謝的人,先由爸爸或媽媽示範,說說今天一整天受到哪些人的幫助和友善的對待,想要感謝哪些人,再換孩子說。每天細數自己的幸福,增加正向的情緒。


    孩子怎麼看待自己,覺得自己是個怎樣的人,是影響孩子自信心的關鍵。從孩子懂事之後,就透過與他人互動的點點滴滴,逐漸形成對自己的看法,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,來自於重要他人的評價。小的時候,缺乏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,很難去評斷爸爸媽媽的話,有多少正確性和可信度,幾乎都是全盤接受。所以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評語,往往在潛移默化中,形成孩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。父母的話語,在孩子的心裡,會變成他自己的聲音,即使長大了,父母不在身邊,那些話語還是一樣的如影隨行。如果父母對孩子總是指責和批評,孩子很自然的認定自己是個糟糕的孩子。如果父母能夠看到孩子的優點,並將它指出來,給予正向的肯定,孩子也自然而然會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,進而建立自信心。


    正向看待孩子


    每一種氣質向度都沒有好壞,端賴在什麼情境下,從什麼角度看待。父母要學習從正向的角度描述和看待孩子的特質,孩子就會喜歡自己,進而對自己有信心。所以家長要練習將正向的口語描述變成習慣。這樣做不是要故意誇大孩子的優點,而是要如實的給孩子回饋,如果可以從正向的角度描述,孩子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優點,表現得更好。孩子的每一項特質,都是他的資產,就看能不能在適當的情況下發揮。這一點得靠父母和老師的幫忙。


    我的女兒從小相當好動,記得她幼稚園大班時,有一次我去參加學校的家長會,老師談到帶小朋友去戶外教學的情形。老師說有一次去參觀市立美術館,大部分的孩子都很安靜守規矩,只有三個小朋友,跑來跑去,靜不下來。這三個人分別是○○○、○○○和我女兒。聽到老師這樣說,我的臉上立刻出現三條線,雖然早知道他氣質好動,這是必然的結果,但仍感覺有些羞愧。



    老師聊些別的事情之後,又談到有一次戶外教學,地點是天母運動公園。公園裡有一座非常高大的繩索攀爬架,大部分的小朋友爬到一半就停下來了,只有○○○、○○○和我女兒爬到最頂端。這時,我頓時頭上發光,感到莫名的驕傲。


    一陣高興過後,我仔細想想,這三個爬到最頂端的小朋友,不就是在美術館裡最不守規矩的那三個嗎?我才突然頓悟原來孩子的特質沒有好壞,就看它被擺在什麼位置。放對了位置是英雄,放錯了位置是狗熊。



    父母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,了解孩子的氣質和優勢,給他們適合的環境,順情適性的發展,表現輕鬆自然的那一面,這樣孩子就會活得有自信又快樂,我們也會快樂。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ella825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