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業少一點 體驗多一點

功課可以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時間管理技巧,但太多的功課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。 到底要不要做功課?做多少功課?孩子的家庭作業引發全世界大人的論戰。


孩子的功課已經引起全世界大人的關注。家長、老師、教育專家都不約而同的開始思考,佔據孩子課後生活極大部分的功課,到底所為何來?日本、德國、美國主流雜誌都曾以「功課吃掉我的家庭」、「寫功課如何不生氣」等封面故事大幅報導學校功課引發的種種問題。美國各級學生自從各州實施標準測驗,以及為申請名校,也感受到愈來愈重的課業壓力和考試成績,家長老師們在紐約時報、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的教育線上討論區,對於功課的抱怨、疑問、困擾總是琳琅滿目。


 為什麼現在對功課的討論愈演愈烈?因為二十一世紀對學習的新定義和需求,已經讓仍停留在十九世紀的功課類型顯得捉襟見肘。


 全世界都一致認為,孩子在學校必須學習的,不僅是知識和技巧,還包括各種生活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OECD提出的九大關鍵能力包括:靈活運用工具(語言、知識、科技)的能力、在團體中互動(合作、與人相處、處理衝突)的能力,以及自律行動(對他人、社會負責)的能力。十九世紀那種工業時代只重反覆演練、要求標準答案的學習方式和功課,已經不合需求。


功課讓孩子討厭學習?


 在一個學習無所不在、隨時都在進行的新世紀,能否引發主動學習的動機,成為評價功課功過的最大考量。


 所有的研究都顯示,動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度中扮演關鍵角色,也因此,對學生的未來成就最有影響力。如果給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和發言的機會,他們就會比較主動去學,而且比較容易學會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la825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