婷婷一把奪過小宣打蛋器的那一刻,我看到了,但沒有立刻出聲制止,或譴責她的行為。一方面怕自己突如其來的制止嚇著孩子;另一方面想到稍後還有幾個小時要跟她們一起工作,想給自己一點時間,思考該如何切入實務工作中的溝通,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導。

  婷婷比小宣大,但還沒有大到可以像個大姐姐般,產生保護、讓步的憐愛之心。當她看到小宣無法純熟的攪動蛋糕的材料時,我猜她的感覺是「你這樣太慢了,我來幫你!」但在快速行動中,孩子的心思意念,往往因為沒有主動表達而被誤解,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「搶」這個不夠友愛的動作。

  我覺得要孩子彼此友好並不難,但真正的友愛是出於自然的分享與關懷而不是被指派的刻板表現。如果一個孩子能主動去愛周圍的人,最基本的條件是他感受到自己被愛與被了解。所以,只求表面公平的友善,並不是我們帶領孩子的目標。父母或師長更不需要時時扮演法官的角色,不斷舉發不公平,或重新分配關心與機會。

  當我看到兩個孩子同工的問題之後,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自己的疏忽。那個打蛋器對小宣來說的確太大了,所以她無法握穩,使用起來也就不俐落。我想,這是婷婷心裡著急,搶過來想要幫她最主要的原因;一如很多父母不願意等孩子慢慢的把事情做好一樣,我們怎能期待一個年幼的孩子比成人更有耐心?

  我馬上從架子上選了一把比較小的打蛋器,跟孩子解釋:剛剛的工具太大了,所以無法順利操作。但是生活中並不是做每一份工作都能如願的找到合適的工具,所以有時候互相幫忙更為重要。我建議婷婷幫忙把不鏽鋼盆托牢固定,這樣小宣就可以用雙手操作那把原本對她來說太大的打蛋器。

  後來,我又讓她們倆都試試另一個更合手的小打蛋器,這樣就可以一個人握盆、攪動,單獨完成工作。當孩子專注在不同方式的探尋時,我看到她們互為夥伴的開心與和諧,沒有人想要搶別人手中的工作。

  肯定孩子有各種方法,有時候我們表面上看到的問題,背後其實並沒有惡意。大人如果希望孩子彼此欣賞、攜手合作,就需要細心觀察,在一旁給予適當的指導。我的經驗中,只要讓孩子從實務中了解同工的方法,他們就能在順利進行的過程中體會合作的美好

  建議大人,不要對孩子有過多的評論,或急於制止與裁定。孩子一片天真的心,通常不會刻意排斥別人或無法合群;如果做得不夠好,是因為不懂得合作的方法。所以,生活經驗比他們豐富的我們,就應該耐心尋找適合的引導方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la825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