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孩子,能使孩子自立;愛孩子,能使孩子自尊;愛孩子,能使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探索精神。如果你愛孩子,你就應該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要求去發展。
我有個朋友,夫妻倆 都是 博士,對兒童教育沒作過研究,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他們的成長經驗,或者日常得來的方法,就是愛管孩子,什麼時候孩子都要得體,總帶著訓斥的口氣跟孩子說話。所以那孩子很膽怯,一點小事也要眼巴巴的等著媽媽發命令。稍稍感到可以逃脫父母管教的時候,就會鬧脾氣,特別好動。
為什麼人的童年如此漫長? 就是因為人類的童年包含了一個精神發展的過程。我們幼稚園裡有一個小孩子,吃東西格外著急,每一次他都要很多,事實上他吃不了這麼多。我認為這個孩子可能有些問題。他母親和學校很配合,我就問這位母親:「你買來東西以後都如何處理?」她說:「我把東西放在衣櫥上面,孩子要的時候,我就給他吃。」我說:「你認為用這點零食滿足孩子的心理重要,還是節省錢不讓孩子浪費重要?」這位家長確實很愛她的孩子。她說:「我明白了,你教我該怎麼做。」我說:「如果你經濟條件不容許,你就一週買一次零食。但是,一定要把食物放在他自己能夠自由拿到的地方,給他這種輕鬆、愉快的環境。沒有一個孩子不浪費,只是他從不明白什麼是浪費。但至少他在心態上滿足了。」如果吃都不自由,孩子在心理上就太痛苦了。
孩子依靠吃來認識世界,在六歲以前,吃是他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。許多孩子吃不是為了滿足嘴巴,他可能完全是為了滿足一種心理。我認識一個小孩,他的外公買給他一輛非常漂亮的小汽車,這個孩子想要拆解,他想要探索這輛車為什麼會走動。多麼可貴的探索精神! 但家人覺得這麼漂亮的車子讓孩子拆了實在可惜,於是就把它放在衣櫥頂上。過了幾年,家長覺得孩子長大了不可能拆了,才拿出來給他玩,但這個孩子已經不想玩了。孩子在最需要這輛車子的時候,被剝奪了認識車的機會。
愛孩子需要學習,學習用正確的科學意識取代過去從生活中積累下來的潛意識,然後再把正確的意識變成潛意識。一個在世俗、平庸中生存的成年人,他的觀念一定是平庸的,以此觀念教育出來的孩子又如何會有所成就及傑出呢? 除非這個人改變此種觀念。我們幼稚園的一位家長說:「這些教育理念我都接受、贊成。可是,一到關鍵時刻什麼都忘了,我根本就控制不住我的脾氣。我能理解、能說出來,就是做不到,我的人格好像分裂了。」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。
一個人會因為意識上的問題造成一生不幸。例如,一般男孩子更愛媽媽,女孩子更愛爸爸,但是我們認為女孩子到一定年齡,爸爸跟女孩子必須有些距離,爸爸應表現得比較嚴肅,這是一個觀念。而我們看到的一些資料顯示,如果女孩子在童年成長過程中,沒有得到父親的肯定和讚美,她長大後在婚姻上可能會比較容易失敗,原因是她會依戀男性,是依戀不是愛。當這名男性離開她,她會非常痛苦,一定會想方法要得到這個人的肯定。如果與他在一起生活,那麼愛和不愛她的問題就會沒完沒了的糾纏。她需要的不是愛,因為這還沒有昇華成愛,而僅是一個肯定。我們知道,父親愛女兒,肯定女兒,誇獎女兒,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,但是很多父母不懂、不知道,認為她長大了,就該像個樣子。爸爸是女兒一生中第一個接觸的男性,他的所作所為奠定了女兒以後擇偶的標準。
人的成長依靠什麼呢? 法律? 道德? 良心? 不,都不是,依靠發自內心的愛。這是最可信的。我相信,家長都希望孩子好。但是孩子長大成人後,為什麼有著如此大的心理問題? 不提升我們的潛意識,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迫害孩子。
家長要學會愛孩子,要做到這一點,就要和自己的潛意識對抗。給孩子最好的愛,就是發現主觀意識之外的事物,瞭解兒童生命發展的過程,並且為這個生命發展的過程,提供他所需要的事物。
孩子長到七歲,上小學了。上課做小動作、好動、注意力不集中,有的家長就讓孩子吃藥。其實「不專注」源於孩子的零到六歲。一位家長問,孩子七、八個月時,應不應該對其進行教育? 兒童的教育始於胎教,從你懷孕的那一天就應該進行了。有一天,我去一位朋友家,她的小孩子已經七歲了,朋友說他太好動,總是把沙發墊弄得到處都是,在沙發上跳上跳下。 我說,讓我看一下孩子的狀態。過了一會兒,我就笑著問:「你是不是常常訓斥你的孩子?」朋友說孩子特別頑皮,自己實在沒有辦法。我問她是不是從來沒有讓孩子玩過沙發墊? 她說這樣會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。我告訴她,事實上孩子在一歲到兩歲間,就應該把沙發墊的遊戲就玩完,之後他就永遠都不會再玩沙發墊。為什麼呢?因為沙發墊是小孩「蓋房子」最理想的「材料」。
家長的生命的狀態越好,越能理解孩子。當我們瞭解一個人時,透過他對待孩子的態度,就能知道他的狀態。人格狀態越統一的人,他的思想、語言、行為三者,就越是融為一體。
留言列表